八月初一,太子朱常洛登基称帝,为“泰昌帝”
。
初二,下诏起用邹元标、王德完等四十八名前朝名臣,即所谓“东林党人”
;与此同时,升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即所谓“内相”
。
这期间,给事中周朝瑞上了一道:“慎初三要”
的奏疏,建议“任仁贤、广恩泽、逐嬖幸”
。
特别提请“停止金花银两”
,断了内宫一笔可观的脂粉钱,用以补助辽东前线的欠饷,让缺衣少食的战士,不至于继续逃亡。
这道理自然明明白白。
八月三日,泰昌帝下诏嘉纳,消息不到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大内。
不到半个月,太监、宫人们接连面临三大噩耗。
一是万历帝驾崩。
万历帝虽然将宦官追加到十万人,将守活寡的宫人增到九千,铸成了人间的大恨;但他让太监们以开矿、收税的名义,奉旨掠夺,让宦官们获得了重大的实惠,不但既得利益者怀念他,未得利益的宦官与官人,对他的逝世,更引为一大憾事,认为假若万历帝不死,这些好处迟早会轮到他们头上的。
所以,万历帝之死,对他们而言,是一大打击。
第二个墨耗,是泰昌帝下旨“撤回矿监与税使”
。
二十多年的矿监、税使活动,由于人马轮翻更替,已有约三万宦官从中获得可观的好处,这好处几乎相当于一个书生辛苦半生当了县官的那种收益。
这种好处,对另外七万人而言也不太遥远,差不多是指日可待;而未实现的目标,往往更诱人;然而,泰昌帝撤回监使的圣旨一下,实时粉碎了七万人的希望,煮熟的鸭子突然飞走了,这种失落感与“珍藏的财宝忽然不翼而飞”
几乎相同。
第三个噩耗,便是“停止金花银两”
了。
所谓“金花银两”
实是大内宦官、官人的月例钱,是他们衣着、花粉、佩饰的一种优惠津贴。
对普通宦官与官人而言,断绝升官发财的希望固然难受,但只要“金花银两”
的月例钱,照发不误,他们依然可以过着与豪华紫禁城相衬的物质生活。
这种丰厚的物质生活,是他们以绝嗣、守活寡的代价换来的。
他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外人是难以想象的,而他们每日都在煎熬中感受这一代价,唯有丰厚的物质生活,才能使他们的心里得到某种平衡。
而今“金花银两”
的取消,等于撤掉他们心中最后一道堤防,内心长年积蓄的痛苦与屈辱,汹涌地冲决了出来,到处是一道道大浪,后浪又推着前浪,互相挟持,互相推动。
.....
不到一个时辰,“黑婆婆殿”
中已挤满人潮,后来的宦官、宫人只好围在殿外,一重一重复一重,外面也是人山人海。
.....
“黑婆婆殿”
的神龛上,燃着一对红烛,炉中插满着香火。
闪烁的烛光不能及远,殿中黑压压一片,尽是人头
--浮动的人头,哭泣的人头!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