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楚国大地上,春日的暖阳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那金色的光辉如同细腻的金纱,温柔地覆盖着每一寸土地。
田野间,微风悠悠拂过,嫩绿的禾苗像是一群灵动的舞者,在风中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美好画卷。
姜悦身着素朴却不失端庄的服饰,静静地伫立在田埂之上,她的目光缓缓扫过眼前那片广袤无垠的农田。
此时,明媚的春光肆意流淌,可那耀眼的光芒却怎么也驱散不了她眼眸深处萦绕的忧虑。
楚国,自建国初始,便坚定不移地将农业立为国家根基。
悠悠岁月长河中,这片丰饶的土地孕育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楚人。
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楚国农业的悠久历史。
他们开垦荒地,修建水利,将原本荒芜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从最初简单的刀耕火种,到后来逐渐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农耕体系,楚国的农业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近些年来,粮食产量的增长态势却仿佛陷入了一片黏稠的泥沼,愈发迟缓,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人口如同雨后春笋般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需求的这一严峻问题,恰似一块沉甸甸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姜悦的心头,成为摆在她面前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
在那段忧心忡忡的日子里,姜悦常常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常常茶饭不思,整个人都变得憔悴起来。
她深知,想要打破眼前这一困境,绝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做出大刀阔斧的改变,积极探寻新的出路。
无数个日日夜夜,她在宫殿中踱步思索,翻阅古籍,与大臣们商讨对策。
经过无数次的深思熟虑,一个大胆而又充满希望的想法在她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成型——鼓励农民尝试全新的种植技术,同时积极引进从未在楚国出现过的作物品种。
这个想法一旦确定,姜悦便展现出她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毫不犹豫地开始付诸行动。
她即刻下令召集使者,宫殿内气氛庄重而严肃,姜悦神色凝重,郑重地向使者们交代了这一关乎楚国未来的重要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前往邻国,探寻耐旱高产的农作物种子。
使者们深知此次任务责任重大,肩负着楚国万千百姓的期望,怀揣着使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充满未知与艰辛的征程。
他们翻山越岭,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
那一座座险峻的山峰高耸入云,仿佛是大自然故意设置的屏障,陡峭的山路崎岖蜿蜒,每迈出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但他们心中怀着坚定的信念,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当遇到湍急的河流时,他们没有丝毫退缩,相互鼓励着涉险渡河。
冰冷刺骨的河水如同无数尖锐的冰针,几乎要将他们的身体冻僵,可他们紧紧抓住绳索,手挽手,肩并肩,相互扶持,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地挣扎前行,最终成功抵达彼岸。
一路上,他们遭遇了狂风暴雨的袭击,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遇到了猛兽的威胁,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
历经千辛万苦,使者们终于从遥远的国度带回了珍贵无比的耐旱粟米和高产红薯种子。
当这些承载着希望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呈现在姜悦面前时,她的眼中瞬间闪烁起激动与期待的光芒,那光芒中仿佛映照着楚国农业未来的无限希望。
然而,新作物的推广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重重困难,远非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
为了让农民们能够接受这些从未见过、闻所未闻的新作物,姜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都城附近的村庄设立试点。
这一天,阳光明媚,姜悦亲自带领着农业专家们来到田间,准备大干一场。
在翻地环节,姜悦毫不犹豫地拿起锄头,亲自示范正确的翻地深度和力度。
她的动作娴熟而又坚定,每一下锄头落下,都仿佛在向农民们传递着她对这件事的重视和决心。
农业专家们则在一旁详细地讲解着翻地的要点,耐心地解释为什么要翻到这样的深度:“乡亲们呐,翻地深度很关键,翻得太浅,种子扎根不稳,养分也吸收不好;翻得太深,又容易把下面生土翻上来,影响种子发芽。
咱们现在这个深度,既能保证土壤透气性,又能让种子更好地接触养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