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赏析
-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以问答起句,他人问诗人为何栖居碧山,诗人“笑而不答”
,神态悠然,“心自闲”
则点明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暗示其栖山的自得其乐,不愿用言语来表达。
-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以景作答,描绘了桃花随流水悠然远去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
“别有天地非人间”
直接表达出诗人眼中的山中世界是与人间不同的,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流露出对山中生活的喜爱与对世俗的超脱。
艺术特色
-
构思巧妙:采用问答形式,打破常规诗歌结构,使诗歌更具趣味性和引人入胜的效果,前两句设疑,后两句作答,层次分明。
-
意境深远:通过“碧山”
“桃花”
“流水”
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空灵、优美的山中世界,意境清幽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的遐想空间。
-
情感鲜明:诗人借景抒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淡泊与超脱之情,情感真挚自然。
创作背景
-
人生经历:李白少年时就有隐居经历,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
出川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
时代风气:当时社会有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走“终南捷径”
入仕的风气,李白也想借此实现自己“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理想,所以其隐居有“隐不绝俗”
“隐以待仕”
的意味。
-
思想状态:李白既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纯净,又怀揣着出仕的渴望,思想复杂且充满矛盾,这种状态在《山中问答》中有所体现。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体现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当时李白处于隐居时期,山中的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他陶醉。
如“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隐居背景下,诗人眼中的桃花飘落、流水潺潺之景充满诗意,表达出对这种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视山中为超脱世俗的理想之地。
反映内心的闲适与自在
隐居生活使李白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与纷扰,“笑而不答心自闲”
中“心自闲”
直接体现了他在山中的闲适心境。
在隐居这一背景下,诗人无需为世俗之事烦恼,内心的悠然自得在诗句中自然流露,面对他人的提问,只以微笑回应,尽显闲适与自在。
暗示出仕与隐居的矛盾
李白虽享受隐居生活,但又有出仕的抱负。
诗中看似洒脱地描绘山中的美好,实则可能是他在矛盾心理下对隐居生活的一种自我慰藉。
他以“别有天地非人间”
来强调山中生活的独特美好,或许是在暂时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时,借对隐居生活的赞美来平衡内心的矛盾,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求一种精神寄托。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