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火:火邪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易扰心神。
火邪伤人,多出现高热、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火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且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扰神发狂。
太阳病,作为中医外感疾病初期的核心证候类型,其形成机制与临床表现,确实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
、“整体观念”
及“辨证论治”
的精髓。
太阳病的发生,根源在于外界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的便是人体的最外层防御——肌表。
在这里,正气(人体的抵抗力与生理功能)与邪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即“正邪交争于体表”
。
这一过程中,负责温煦体表、抵御外邪的卫阳之气被遏制,使得体表失于温煦,从而出现恶寒的症状;同时,营阴(即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因邪气阻滞而郁滞不畅,加之正气抗邪产生的内热,共同导致了发热的现象。
太阳,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六经”
之首,主一身之表,统摄着人体的营卫之气,调节着汗液的正常排泄与体温的恒定。
因此,当太阳受邪,其统摄功能失调,便会引发一系列体表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这些都是正气抗邪于表、邪正相争的直观体现。
而脉浮,则是气血趋向于体表抗邪,导致脉管中气血充盈度相对减少,从而在脉象上表现为轻按即得、举之有余的浮脉。
太阳病,是中医外感病初期的主要证候类型,因邪气侵袭人体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故太阳病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我们来解释一下“营卫”
与“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这一中医理论概念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人体内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生理平衡状态及其失调的病理机制。
在中医理论中,“营卫”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体内的营养精微物质(营气)和具有防御功能的阳气(卫气)。
营气与卫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体温的恒定、免疫力的稳定等。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则是一种病理状态,指的是卫气因受外邪侵袭或其他因素(如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影响,导致其正常的防御功能受阻,无法顺畅地运行于体表,从而形成了“被遏”
的状态。
同时,由于卫气与营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卫气的受阻也会影响到营气的正常运行,使得营气郁滞于内,无法顺畅地滋养全身。
这种病理状态在中医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如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身痛肢重、脉浮紧等。
治疗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等方法,旨在恢复卫气的正常防御功能,疏通营气的运行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探讨“发热,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
这一传统医学理论时,我们首先要理解其背后的哲学与生理观。
在传统中医的视角下,人体被视为一个动态的平衡体,其中“正气”
代表着机体的生理功能、免疫力及自我修复能力,而“邪气”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