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反发热者,差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这句话出自中医古籍,是对某种病理状态的形象描述。
从字面上理解,“诸脉浮数”
指的是脉象表现为浮而数,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数脉则往往与热邪有关,合起来可以理解为病邪在表且有热象;“当发热,而洒淅恶寒”
描述的是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但同时又有畏寒战栗的症状,这是表证常见的寒热往来现象;“若有痛处”
则表明可能存在疼痛的部位;“饮食如常者”
,说明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这在某些重病或急性病中是不常见的,提示病情可能并非单纯的外感风寒;“畜积有脓也”
,是这句描述的关键所在,意味着体内可能有脓液积聚,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症状的重要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脓是热毒炽盛、气血壅滞、血肉腐败的结果,常见于痈疽等外科疾病中。
若体内确有脓液积聚,不仅会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还可能伴随局部的红肿热痛。
而“饮食如常”
之所以在此处显得特殊,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体内有严重感染或化脓性病变时,人体的消化系统往往会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
但在这里,患者饮食如常,可能意味着脓液尚未广泛扩散,或患者体质较强,正气尚能抗邪于外。
在中医理论中,“脉浮而迟”
这一脉象组合确实蕴含了丰富的诊断信息。
脉浮,通常被理解为病邪停留在体表,有向外发散的趋势,这往往与外感风寒等表证相关联。
它反映了机体正气尚能与病邪抗争于外,试图通过发汗等方式将病邪驱除体外。
而脉迟,则是指脉搏跳动速度相对缓慢,这可能反映了正气不足或病邪较重的状态。
正气不足时,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可能减弱,导致脉搏跳动不够有力或速度减缓;同时,当病邪较重,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可能出现脉搏节律的改变,以应对当前的病理状态。
将两者结合起来看,“脉浮而迟”
这一脉象组合既揭示了外邪侵袭的存在,又暗示了正气可能存在的不足。
这提示我们在治疗时,既要考虑到解表散寒、驱邪外出的需求,也要兼顾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性。
在具体用药上,可能需要灵活运用解表药与扶正药,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助邪的目的。
首先,面热赤,即面部发红发热,这通常与热邪侵袭有关。
热邪具有阳热亢盛的特性,能够迫使气血涌向体表,从而导致面部皮肤发红、发热。
在中医看来,这往往是热邪内蕴、熏蒸于上的表现。
而战惕,则是指身体出现微微的颤动。
这种颤动可能源于正气与病邪的激烈斗争,也可能与阴阳失调有关。
当正气试图驱邪外出时,可能会因为力量不足或邪气过于强盛而出现颤动;同时,阴阳失衡也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不自主的颤动反应。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