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银楼开起来,我额娘发现挺赚钱,就借着阿玛的人脉把杭州龙井运到京城,开了第一家玉茗轩。
而江南的胭脂水粉比京城好,随后又在京城开一家满庭芳。
后来阿玛去福州,福州离泉州近,很多西洋人从泉州靠岸都会先去福州逛一圈,导致那边的西洋物件比京城多而且还便宜。
我们看到有利可图,就开了堂堂杂货店专门卖西洋物件。”
堂堂杂货店最初并不赚钱,石舜华打算关掉的时候,听到她的便宜表妹心里嫌弃,杂货店里只有几样洋人的东西,还好意思叫杂货店,也不嫌丢人。
石舜华瞬间通了任督二脉,写信告知金陵、杭州、苏州和福州的掌柜,把那边独有的东西送过来。
没过多久,堂堂杂货店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杂货店。
从针头线脑到西洋物品,只要京城百姓想得到的,就能在堂堂杂货店里买到。
康熙三十二年,年初,堂堂杂货店转亏为盈。
秋收时节,京城就涌现出好多家杂货店。
然而这些杂货店要么没有“堂堂杂货店”
物件齐全,要么比它卖的贵。
开门做生意,只能看同行赚钱,这可不成。
于是,就有商户故意压价,打压堂堂杂货店。
掌柜见状,并没有跟着降价,而是在门口立个牌子,堂堂杂货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生意上门,跑堂小二只要听到有人嫌东西贵,就很大声地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店里的东西贵,但您用得放心。”
石舜华收到消息有人打压她的杂货店,就请她大哥出面查打压堂堂杂货店的商号。
京城大部分商号都很注重信誉,不会轻易干那等龌龊事。
石舜华不出家门,也能猜到打压同行的人不是什么君子。
石家大少爷托他大舅哥去查,果然查出许多事。
统共没用三个月,打压“堂堂杂货店”
的铺子就被官府查封。
消息灵通的王公大臣也因此认为堂堂杂货店是石家的姻亲开的。
那时石舜华已经接到赐婚的圣旨,不久的将来她就是太子妃。
石家是太子的妻族,太子地位稳固,以致于有人羡慕嫉妒“堂堂杂货店”
生意兴隆,也不敢再恶意打压太子妃的亲戚的铺子了。
经过“打压”
一事,堂堂杂货店如日中天。
然而,杂货店并没有因此加价,针头线脑这类百姓用得着的东西,杂货店以前卖多少,如今还是卖多少。
老百姓觉得杂货店的东家厚道,自是不吝夸赞。
谈论的人多了,京城百姓以用“堂堂杂货店”
的东西为荣。
去年年初,金陵、杭州、苏州和福州也相继开了堂堂杂货店分号。
同时也放出消息,金、玉、满、堂店的东家是同一个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