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凶歉之年,瘟疫滋生,饿殍遍野,有时甚至还会发生易子而食的惨剧。
华夏的普通老百姓大多的愿望,其实都很淳朴,不过“吃饱穿暖”四个字而已,他们还十分善于忍耐与退让,“吃饱穿暖”还能榨干成两个字:“活着”。
这就是他们对生活全部的期望了,也是他们最后的底线。
当连“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期望成空,底线被践踏,忍无可忍时,那就没办法再忍了。
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那为什么不造反呢?
今天落草,明天起义。
各地的起义军往往还会遥相呼应,从者如云。
这种时候,晋武帝人生中最坑的一条政令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了——罢洲郡兵。
郡兵就是地方上的武装力量,始于秦,在汉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各地哪里有山贼土匪、闹事起义什么的,基本都是当即调遣郡国的都尉,带兵一拥而上,将危险掐灭在摇篮里。
听起来满酷炫的一个政策,为什么会被晋武帝废除呢?
因为生性多疑的他,觉得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很大的原因就是地方上有兵权,听调不听宣,养大了臣子的野心。
事实上,晋武帝的发亲司马昭,就曾是曹魏的大将军。
未免再有这样的政变发生,晋武帝就大刀阔斧的把郡兵给罢免了。
不仅如此,他还罢黜了刺史的领兵权,执行的特别彻底。
各地刺史没了兵权,确实是不太可能造反了,却也在别人造反时无力招架。
兵贵神速。
但很显然,由朝廷派兵,根本快不到哪里去。
先要皇帝能听到消息、再到朝臣商量、派兵赶过去时,有可能一伙本来只有几十个人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小团体,就已经发展成真正意义上成百上千的起义军了。
拿对付几十个人的兵力,去正面对上浩浩荡荡的起义军,这不是搞笑呢吗?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