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掏出镇域地图,红色铅笔圈出生物科技公司的新厂区:"
直线距离不到三公里,但货车绕了十八公里乡道。
"
次日的安全生产例会上,环保所长敲着保温杯:"
小陈啊,企业环评手续齐全,咱们要保护营商环境。
"
陈凡默不作声地翻开巡查记录本,夹页里是偷拍的厂区卸货照片——那辆"
有机肥"
货车的挡泥板形状,与危废运输车备案照片里的圆弧形缺口完全吻合。
转机出现在镇人大代表视察日。
李婷装作调试摄像机,将长焦镜头对准厂区围墙。
监控画面里,工人正用铲车转移印有骷髅标志的铁桶,她的云台摄像机完整录下操作过程。
陈凡同时拨通环保热线,通话记录显示举报时间精确到秒。
"
这是重大线索!
"
县环保执法大队长抖开现场照片,"
立刻申请搜查令。
"
陈凡递上准备好的厂区平面图,用红笔标出三个隐蔽出入口。
他的笔记本边缘卷着毛边,记录着连续七天的货车出入时间规律。
联合行动定在凌晨四点。
当破门锤撞开危废仓库时,陈凡的手电光柱里,数百个改喷"
生物菌剂"
的铁桶整齐码放。
李婷的执法仪扫过墙角粉碎机,出料口还卡着半块没磨掉的危废标签。
"
立刻查封生产设备!
"
大队长话音未落,陈凡已冲进制片车间。
操作台上散落的台账显示,所谓"
有机肥"
实为金属酸洗污泥与建筑渣土的混合物。
他摸出紫外灯照向生产日期,油墨荧光反应与危废转运联单的防伪码波段完全一致。
审讯室里,厂长反复擦拭金丝眼镜:"
我们这是资源化利用......"
陈凡突然抽出气象局的风向记录:"
贵厂每次生产都选东南风天气,正好把废气吹向石漠化荒山。
"
李婷同步播放无人机航拍,画面里寸草不生的山坡与厂区排污口形成刺眼对比。
结案通报会上,陈凡注意到经信局长的茶杯抖得厉害。
散会后,他在洗手间听见隔间里的通话:"
......早就说别用那家运输公司......"
悄悄录下的音频里,某个本地方言词汇反复出现,正是危废转运暗号手册里的术语。
"
事情还没完。
"
陈凡望着被查封的厂区,落日余晖给冷却塔镀上血色。
李婷正在整理新收到的匿名举报信,邮戳显示来自邻县工业园。
她的电脑屏幕上,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查询记录里,三家关联企业的法人代表身份证前六位完全相同。
青岩镇政务大厅的排风扇嗡嗡作响,陈凡的手指在邻县工业园规划图上停住。
匿名举报信中提到的“宏达再生资源公司”
,其厂区边界线与镇东头废弃化肥厂的地下管网存在0.7公里的重叠区。
他摸出比例尺比划,钢笔尖在图纸上洇开蓝黑色的墨点。
李婷抱着半人高的档案盒撞开门:“查到了!
宏达的运输车队每月十五号必走省道308线。”
她的帆布鞋沾满灰尘,显然是刚从交通监控中心回来。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